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时事新闻 > 详情页

新闻资讯

绿色产业发展全省总动员,江苏这条新政必看!

时间:2020-04-23      来源:绿色园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践行生态文明思想,实现美丽中国目标,要着眼产业绿色转型,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近日,江苏省人民政府以苏政发〔2020〕28号文印发了《省政府关于推进绿色产业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全面推进全省绿色产业发展做出具体部署。下面,就带大家一分钟了解《意见》的核心亮点。


. 政策背景

全省重化型产业结构、煤炭型能源结构、开发密集型空间结构尚未根本改变,绿色技术创新能力亟待提升,绿色产业体系尚未完全形成,促进绿色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还有待健全等问题依然存在。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色发展重要讲话精神和国家层面关于绿色发展的最新要求,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抓住用好绿色发展战略机遇,推动绿色产业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结合江苏实际,提出以下意见。


. 四点着力

   绿色发展技术创新   

       产业转型升级       

创新绿色产业发展路径

       完善体制机制       

. 基本原则

1坚持生态优先、统筹推进。

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统筹经济生态化与生态经济化。

2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

推进绿色产业创新发展和产业绿色化转型升级。

3坚持深化改革、综合施策。

完善政策支持,执行最严标准,多管齐下。

4坚持因地制宜、特色发展。

兼顾行业特点,差异化管理。

5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

充分发挥政府在规划引导、监管、服务等方面的作用。


.  主要目标

2020年

  • 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大幅提升。

  • 绿色产业竞争力显著提高。

  • 资源能源利用更加集约高效。

  • 绿色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

2030年

绿色产业发展成为“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的靓丽名片,形成一批世界级绿色产业集群,城乡建设更加美丽宜居,绿色产业发展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绿色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成熟定型,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持续走在全国前列。


.  具体要求

01

🔹 加大绿色技术攻关力度。

实现关键共性绿色制造技术产业化应用,基本建成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

🔹 强化绿色技术创新载体培育。

培育绿色技术创新龙头企业,创建国家绿色企业技术中心。

🔹 促进绿色技术创新成果转化。

建立一批绿色技术转移、交易和产业化服务平台。

02面提升绿色产业竞争力

🔹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协同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共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 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转型升级。

强化能耗、水耗、环保、安全和技术等标准约束,实施一批绿色制造示范项目,加快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

🔹 培育壮大绿色新兴产业。

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大国大匠培育工程、绿色循环新兴产业培育工程、培育一批引领绿色产业发展的新能源装备制造领军企业。

🔹 提升现代服务业绿色发展水平。

引导数字经济、共享经济、平台经济、创意经济、体验经济等新模式有序发展,推进服务业集聚示范区提档升级。

🔹 增强绿色农业发展新优势。

推动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和智能农业。

🔹 强化绿色基础产业支撑。

推动能源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双优化,实施清洁能源产业化工程、实施能源系统提效工程、构建绿色低碳的交通网络、深入开展绿色建筑创建行动。

🔹 积极培育绿色企业集群。

建立绿色发展示范企业培育库,实施百企引航三年行动计划,大力推行绿色招商;实施千企升级行动计划,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实施中小企业清洁生产水平提升计划,搭建“互联网+”清洁生产服务平台。

🔹 显著提升园区绿色产业发展水平。

施园区循环化改造提升工程,支持园区探索开展环境管家、绿色联盟、产业共生、第三方环境服务等创新发展模式;鼓励开发区创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支持国际合作生态园区建设;鼓励采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打造智慧化园区;支持园区探索功能混合布局和复合开发,建设人产城融合示范区。

🔹 强化特色小镇绿色产业功能。

提升土地资源资产配置效率,注重特色资源挖掘,创新体制机制,创建一批“产、城、文、旅、智”五位一体的新型社区、特色小镇。

🔹 持续扩大绿色产品有效供给。

加快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体系,实行绿色产品领跑者计划,健全绿色产品认证有效性评估与监督机制,,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绿色产品生产企业集聚区,积极发展绿色优质农产品。

🔹 建设绿色产业标准和品牌强省。

鼓励企业制定实施严于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实施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

03积极拓展绿色产业发展空间

🔹 提升产业融合发展水平。

加快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围绕智能工厂建设、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全生命周期管理等领域,加快培育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

🔹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实施绿色化改造工程,循环经济工程项目,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试点,实施大宗固体废弃物循环综合利用工程,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等。

🔹 加快发展低碳经济。

实施能源智慧化管理、节能改造和用能监测预警,创建一批零碳城市、零碳园区、零碳工厂。

🔹 打造绿色消费新引擎。

推广绿色消费理念,完善促进绿色消费的政策体系,完善绿色产品市场准入和追溯制度。

🔹 推进绿色产业开放合作。

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为重点,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探索建立绿色产业发展区域合作联盟,共同推进绿色技术攻关,共建绿色产业集群。

🔹 提升产业安全生产治理能力。

树立安全红线意识,运用市场化、法治化等手段加强全方位、全流程管控。

🔹 强化产业发展污染治理。

“集中建设、共享治污”,支持国家级“无废城市”建设试点。

04完善绿色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

🔹 营造绿色产业发展营商环境。

推进省级以上经济开发区研究制定高于国家、行业水平的招商选资绿色标准。

🔹 强化财税产业政策支持。

完善绿色通道与负面清单模式、建立“政府补贴+第三方治理+税收优惠”联动机制。

🔹 创新绿色产业发展价格机制。

深化资源产品价差别化收费机制,积极探索碳排放权交易、可再生能源强制配额和绿证交易制度等政策。

🔹 健全绿色金融体系。

大力发展绿色信贷,实施绿色债券贴息、绿色产业企业发行上市奖励、绿色担保奖补、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保费补贴等政策。支持有条件的地区积极创建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

🔹 完善绿色产业发展环境治理体系。

全面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到2022年,研究制定修订各类生态环境标准项目100项左右。